酱香型白酒(SSB)是中国传统固态发酵蒸馏酒的代表性香型之一,以独特的“12987”工艺形成复杂优雅的酱香风味。其空杯香气是SSB的核心特征,指酒液倒出后杯壁残留香气仍能持久存在成为评价SSB品质的关键感官指标。然而,空杯香气的化学基础及形成机制长期未被阐明。此前研究虽通过气相色谱-嗅闻联用(GC-O)等技术筛选出酯类、醛类、乳酸等潜在标志物,但关键香气化合物及其与非挥发性物质(如乳酸)的相互作用机制仍不明确。近年来,分子动力学模拟(MD)等技术的发展为从分子层面解析香气释放行为提供了新工具。
2024年7月9日,由北京工商大学Dan Qin,为第一作者,在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》(IF=5.7)上发表的题为“Flavor Percep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mpty Cup Aroma in Soy Sauce Aroma Type Baijiu”的文章,该研究是通过分子感官科学表征空杯香气和酱香型白酒(SSB)。并通过气相色谱-嗅觉测定法(GC-O)和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法(AEDA)对特征香气成分进行了鉴定。此外,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独特的空杯香气的形成机理。该研究从化学与分子层面解析了空杯香气的持久性的原因,为SSB品质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一、不同品种白酒空杯香气持续时间和感官分析
酱香型白酒(SSB)空杯留香持久性此前未明确界定,为此对 12 种香型的 77 个白酒样本(含 31 个酱香型)做感官评价。酱香型白酒留香时间相对集中,在 23 至 35 天,平均 28 天。同时观测了浓香型和芝麻香型白酒留香时间,且各白酒样品留香时间差异大,源于香气成分不同。感官分析表明,酱香型白酒比空杯有更明显果香、酒香和甜香,空杯糟香、药香和酸败香气含量更高,二者饭香和酸香程度相似。这是因为倒酒后白酒残留,香气成分持续挥发并处于动态平衡,体现了空杯香气成分的复杂性与动态性。图1.不同品种白酒空杯香气持续时间的研究。
二、SSB和空杯中香味化合物的鉴定
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(HS-SPME)结合气相色谱-嗅闻-质谱(GC-O-MS)分析,鉴定了酱香型白酒(SSB)及其空杯中的香气活性成分。SSB 中识别出 60个香气活性区域共确认 48 种化合物,空杯为 29个共确认 23 种化合物,差异归因于空杯内化合物的挥发。SSB的高风味稀释FD值化合物以酯类为主,如 3-苯基丙酸乙酯(花香)、庚酸(奶酪味)、2-甲基丁酸乙酯(浆果味)等,主导其香气轮廓,与前人研究一致。空杯的显著化合物包括苯乙醇(玫瑰香)、2,3 -二甲基-5-乙基吡嗪(坚果味)、对甲酚(动物味)及sotolon(药草味)等,其中sotolon被证实对空杯香气贡献突出。SSB 中酯类等化合物 FD 值远高于空杯,而空杯中吡嗪类、含氮化合物 FD 值更高,推测可能与竞争吸附效应有关。
三、乙醇水溶液中乳酸和sotolon的运动行为
乳酸(LA)能降低 53% 乙醇溶液及空杯中sotolon的阈值,在空杯中效果更明显,增强了sotolon对空杯香气的贡献,且乳酸在酱香型白酒SSB中浓度高,虽挥发性弱、几乎无气味,但能调节香气平衡和影响整体香气感知。所以,了解sotolon与乳酸在酱香型白酒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感官的影响,对空杯香气形成机制十分关键。接下来将运用 MD 模拟探究潜在机制,先通过 Packmol工具构建 53% 乙醇水溶液的模拟系统(初始为 10×10×10 nm 液相系统,x、y 轴尺寸不变,z 轴两侧各延伸 3 nm,最终尺寸 9.9×9.9×15.9 nm)来研究乳酸和sotolon在其中的运动行为。图2.LA和sotolon在53%乙醇水溶液中的气液模拟模型示意图。
四、分子模拟探究乳酸在溶液中的迁移行为
鉴于乙醇比水更易挥发,在模拟过程中,两相界面区域中乙醇的密度高于水。然后研究了LA的存在对sotolon分布密度的影响。结果发现,在靠近气-液界面的区域,sotolon的密度高于液相中的密度(5−10 nm)。在LA存在的情况下,sotolon的分布密度在12.5 - 13 nm处空气-液体界面的一侧达到最大值如图3所示。这表明,LA的存在可能会促进更多的sotolon流入气-液界面区域。
图3.(a)模拟初始状态下不同溶剂分子沿 Z 轴的密度分布。(b)在 LA 和 Sotolon 的混合系统中。 (c)在 LA单一系统中。(d)在 Sotolon 单一系统中。(e)LA和sotolon在不同模拟体系中沿Z轴沿着的密度分布,其中mix代表混合体系,single代表单一体系。
五、乳酸与sotolon及溶剂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对sotolon挥发性的影响
氢键是由氢原子与高电负性元素(如 O、F、N)共价键合后,与邻近高电负性原子形成的相互作用。LA 与sotolon二者可形成氢键,但数量仅占sotolon初始数量的 20%,表明直接相互作用并非促进sotolon挥发的主要因素,甚至可能不利于其挥发。在混合体系中,LA 与乙醇/水形成的氢键更稳定,且与水分子的氢键占多数。这一作用使 LA 对水分子的束缚增强,减少对乙醇分子的限制。由于乙醇更易向气液界面迁移,从而带动sotolon随乙醇迁移至界面,间接促进其挥发。综上,LA 主要通过与水分子的氢键作用间接影响乙醇的迁移行为,进而促进sotolon向气液界面聚集。
图4.(a)不同模拟体系中的氢键数LA和sotolon在混合体系中。(b)LA和sotolon与溶剂分子。(c)LA和水分子。(d) LA和乙醇分子。
六、空杯香气形成机理的探讨
在 53% 乙醇水溶液中,乙醇在气液界面区密度较高,sotolon(关键香气化合物)在界面区的乙醇中富集,而乳酸则在水中密度更高,二者分布不均。倒酒后残留白酒自然蒸发时,乙醇挥发速度快于水,LA 因不挥发性留存于杯壁,与 LA 相互作用的 sotolon 也被部分截留,二者因挥发性差异形成动态平衡,LA 可能通过吸附作用固定 sotolon。构建 LA固相分子层与气相 sotolon 的模拟系统,分子动力学(MD)模拟显示:LA 分子层在 1 ps 内即可有效抑制sotolon 挥发,120 ps 后气相自由移动的 sotolon 分子减少;LA 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吸附 sotolon,显著阻碍其扩散,使其在空杯中逐渐释放;这种以氢键为主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是空杯香气中 sotolon 被截留并缓慢释放的关键分子机制。综上,以 LA 为代表的不挥发性物质对sotolon 的截留与吸附,是形成空杯香气的重要分子机制。
图5.固-气模拟系统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LA分子层粘附在杯壁和气态sotolon的轨迹。(a)LA和sotolon之间的相互作用。(b)均方位移。(c)氢键数和 IGM分析。
总结
本研究通过感官分析和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(AEDA)对SSB白酒及其空杯香气特性展开探究,发现SSB空杯香气平均持续时间长达28天,显著优于其他白酒。感官评价表明,SSB主体以酒香、果香及甜香为主,而空杯则呈现更突出的蒸粮味、酸败味及药草香特征;通过AEDA技术分别鉴定出48种SSB和23种空杯活性香气物质,其中2,3-二甲基-5-乙基吡嗪、苯乙醇、对甲酚、葫芦巴内酯及苯乙酸为关键香气成分。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揭示,乳酸(LA)与sotolon在液-气/固-气界面通过范德华力与氢键发生吸附作用,表明香气物质与非挥发性成分LA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是空杯香形成的重要机制。该研究从化学与分子层面解析了空杯香气的持久性的原因,为SSB品质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