坦白来说,茅台价格波动归根到底还是消费市场的“锅”,要摆脱国内的白酒需求逐渐增长无力,消费降级的束缚,茅台急需开拓新的市场。有鉴于此,2024年以来,茅台出海的急切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。
1月份,茅台高管带队远赴意大利、瑞士,据悉,意大利会成为未来茅台出海的核心市场。数据显示,茅台的出海目标是到2027年出口产品超5000吨、国际出口市场营收超100亿元。但过去的一年,茅台全年产品出口量达仅达到2132.71吨,营收40.65亿元。同期,总营收约1495亿元,海外市场的贡献量不到3%。
想要3年内翻2倍产品出口量,是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可无论前路如何,茅台这一步势必要走下去,主动破局总比坐以待毙要好。茅台种种努力,在现在看来也不是毫无结果,6月25日,2024年散瓶飞天茅台批价回升至2150元,出现了轻微的上涨。二级市场上,贵州茅台股价也实现了短线翻红。
小幅度的回升虽然杯水车薪,但起码安慰了不少着急跑路的黄牛。黄牛群又重新热闹起来,有媒体报道,6月25日之后,散装飞天茅台的黄牛收购价格已经回到了2120元,西安、郑州、济南、武汉、成都地区的散瓶飞天茅台的批价基本维持在2300元。
至于能否继续回温,谁也不敢轻易定论。毕竟,在很多人看来,一贯睥睨A股和消费市场的茅台,回归白酒本质,去掉过高的溢价,才是真正的正常化。
茅台跌倒,无人“吃饱”
有意思的是,茅台流年不利,非但没让一众友商跟着高兴,反倒是带来一片唉声。
此前,有白酒相关从业人员表示,他们都希望茅台酒的价格能赶紧回升,否则,其他品牌的产品也将失去一些定价空间。
巨头不幸,连带着整个白酒市场哀鸿遍野,虽然各大白酒品牌在平日一心想要成为下一个“茅台”,但事实证明,当茅台落寞之后,留给他们的机会也没有因此变多,甚至还有被“连坐”的可能。
白酒市场需要茅台,至少在稳定市场信心这一方面,茅台的影响力暂时无人可替代。
调查显示,大部分白酒品牌会在新品的定价上参考茅台,尤其是那些总想着挤入高端赛道的选手们。
例如,在第110届全国糖酒会上,许多酒厂的新产品定价基本围绕1399元、1299元等,心照不宣的低于茅台市场指导价。
如今茅台的价格下跌,也间接导致了其他白酒价格的下跌。公开资料显示,第八代经典五粮液的价格已从3个月前的940元/瓶回落至860元/瓶,国窖1573、国台、习酒等其他品牌的产品价格也有所下调。
但价格受到牵连还只是一方面,更令白酒企业无法接受的是,贵州茅台股价也与整个白酒板块息息相关。数据显示,截至6月24日贵州茅台总市值为1.85万亿元,而其余白酒上市公司总市值约1.5万亿元,贵州茅台占白酒板块总市值比例超过一半。
这其实是不太合理的市场格局,但茅台已经把整个市场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。甚至茅台对白酒市场的影响,要远大于市场对于茅台的影响。
例如,去年全年,A股上市白酒企业平均跌幅20.73%;茅台只跌了0.86%,而泸州老窖跌了22%,五粮液跌了24%;其他二、三梯队玩家,酒鬼酒、洋河、舍得等累计跌幅更是超过30%。而在今年从5月7日到6月24日茅台下跌期间,wind白酒指数区间跌幅为17.59%,下跌幅度超过贵州茅台股价跌幅。
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白酒行业的景气度已经由2021年10月份的21.95%下降至2024年6月份的15.37%,白酒品牌一边痛恨茅台超然的行业地位,另一边,却不得不承认自己需要来向巨头借光。简单来说,在自己没有成为下一个茅台之前,既怕茅台吃太饱,又怕茅台会跌倒。
放眼整个白酒圈,需要茅台的除了酒企业,下游的供应链也在期盼茅台重新庇佑。
遵义市某酒类包装企业就曾公开透露,随着酒价下跌,开发新酒的利润减少,今年包装厂的订单量下降了30%。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,对其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。
另外,除了茅台,当前白酒企业事实上也都在谋求出海,以寻求破解在国内遇到的消费困局。但白酒在海外的认知度远没有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。中国酒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酒类累计出口量81.64万千升,其中白酒出口量占比仅为2%。
正因如此,茅台在某种程度上,已经成为白酒出海的一张名片,也是全球唯一千亿级酒类大单品。乃至在整个白酒市场,茅台也更多的充当着“代言人”角色。如果茅台跌倒后不能迅速起身,恐怕会引发身后更多的连锁反应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茅台降价会让消费更加公平化,但它仍然得尽快恢复元气,以免带来难以预测的后果。